福建社團理事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動

硋窑、岭寺行

2017-2-3 11:2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86| 评论: 0

摘要: 硋窑、岭寺行 引言:2005年10月26日,农历九月廿四日,宜祭祀,忌出行、嫁娶、上梁、安葬 。笔者背着20斤拙作到石门寻访知音,因为内中有《营田陈氏族谱》。刚到泗洲 佛亭,偶有乡亲认出当年的我,热情寒暄,要带我 ...
硋窑、岭寺行

引言:2005年10月26日,农历九月廿四日,宜祭祀,忌出行、嫁娶、上梁、安葬
。笔者背着20斤拙作到石门寻访知音,因为内中有《营田陈氏族谱》。刚到泗洲
佛亭,偶有乡亲认出当年的我,热情寒暄,要带我去找天院。天院妻依旧勤劳持
家,见她在为群鸡群鸭饲食,说天院在田中,问要否去叫他回来。我说让他安心
干活,此刻未必打扰。陈占早领余去拜访敬老院院长,院长上吴航城,未遇;村
长住院不在乡;就领我到敬老院。陈忠国老人领余访庆夏,他出差,访炳浩,他
在福州。都未得便说起“背着几十斤《回馈》找知音”的事。一路送书几本,大
部背回家,按下不表。

抗倭名村硋窑
石门乡亲口碑“先有刘韩,才居周陈,刘韩之先,更有唐萧”。便进硋窑村拜访
韩姓乡亲。
就便在韩阿松店前自然围拢座谈。主要发言人有韩桂生字孙钜,1936丙子年十二
月廿九未时生。韩森官1924甲子十二月初二生。韩大兴1929己巳七月生。韩阿松
1921辛酉十一月廿五酉时生,土改时镇长,80年代江田乡建筑队干部。周围还有
十余人,说各自爱说的。
硋窑村韩姓历史悠久,但现居的韩姓乡亲毁失了旧族谱,唐末硋窑的“前韩”已
不可考。相传“王韩何萧卫”五姓有亲缘。据传闽国时韩姓因是国戚,就在长乐
衍成望族。南宋时狙击歼灭倭寇一部,寇与结仇,屡剿其乡,举族迁居福清。现
韩姓居民的近祖只追溯到文端公,400余年前从福清回迁而来。文端韩公祖厅三进
,明末清初建筑风格,垂带宽阔,俨然官厅气派,文革前保存直匾“韩定国御前
侍卫府”,并有武进士匾、文魁匾、武魁匾,计若干。
清乾隆庚戌修韩永贤墓时,发现一尊“金瓮”(骨灰缸)署名復乾,不知何代先
人,即将其葬祀于主圹,主圹书“高祖復乾韩公妣陈”。永贤公后裔占全村户数
60%。○全村共同的祖墓在芭蕉林荫之中。墓前垃圾、玻璃瓶碎片成堆,只见半
截明式“小生帽”墓碑,下半截被垃圾弃土掩埋,人头粗的芭蕉树干紧挨墓碑生
长,遮住碑文,只等清理后才可考察。○来到古硋窑遗址,捡到几块古陶碎片。
乡亲说,韩灼灼竹园等处都曾发现大量古陶碎瓦,传说是宋代陶窑遗址。
曾听乡老口碑:千年刘韩陈周,更早还有唐萧。韩桂生听先人传说,远祖来自山
东省。前韩,当在千年之前卜居石门。元代有韩宣,抗元获罪避居福清北门外,
仁宗帝(1312-1320)东宫分娩太子大赦天下时赦免,回居硋窑。曾有“回山东认
祖没有音讯”的故事。迁福清海口一支大宗,“海口韩姓半条街”,过去海口桥
建设时,韩家出一位大施主。此人韩合,勤劳务农,早晚和农闲捡畜粪积肥,在
三口荒废粪池里发现银锭埋存,虽然暗地里发了横财,仍然节衣缩食,手不离“
牛犁锄耙”和猪屎篮。海口建桥,中间三门久久无法合龙,不是资金耽误,就是
施工中途被洪水冲毁。一日韩合提着猪屎篮来到工场观看,乡亲见他认真观察的
模样,嘲笑他“你能建成这中间三门,桥板面就让你晒猪屎”。韩合毅然答应,
果然独资包揽合龙成功。韩合“捡猪屎合龙海口桥”传为佳话。海口倭乱,一支
乡亲回迁首祉。旋即回迁石门周岭山。周岭山以后易主为岭兜陈姓掌管,又叫岭
兜山。硋窑先民歼灭“红匏蒂东洋贼”(头顶用红头绳结束的发结),写下英勇
抗倭篇章,流传至今。那是南宋狙歼倭寇之后三百年,明代戚继光联合当地民勇
,在首占洋围歼倭寇,一支倭寇残兵败卒向福清方向逃窜时,经过硋窑村,村民
见红匏蒂东洋贼,新仇旧恨,人人喊打这帮过街老鼠,再次全歼一股倭贼,尸体
埋在鲤鱼磹边,尸骨成堆。50年代开荒种番薯时还发现倭寇尸体七八具。石人石
马东边50米处山坡,是二战期间长乐人民歼灭日伪军的一所葬骨处。南宋迄今八
百年,长乐人民见证着倭寇直至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的罪行和中国沿海人民
抗倭抗日的英勇篇章。现在这支韩姓大宗也发在硋窑。○岭兜村已圮,尚存祖厅
大门一对“昂立石狮”的大边(左边)狮。

八都一图岭兜
岭兜村,自古是长福“石门岭七星营”驿道必经之地,岭兜亭、岭兜店,名称尚
存,陈璧坊尚存,加上昂立狮,再联系邻近古迹,在这一带可以辟为石门村文化
公园。乡村风物故事很丰富,其中陈璧孝母、灵鸟报恩、第七名进士及第等故事
,家喻户晓。
因为岭兜陈姓来居之前是郑姓居住,所以岭兜山又称郑山。民谚“陈公郑妣,发
岭兜陈”。
从岭兜登山,经过石门磴、石人石马、岭寺村、神道碑、田头企、东夏岭、庵宿
弄、星村二洞、岭口铺、百一层岭(“长岭百一坎,坎坎出黄金”处)、大坝、
迎山兜、小溪、海口,从海口分路分别通吴宅、龙田、福清县城。
七星营在石门村南西十华里处,高山突兀,视野开阔,古人形容“站在七星营,
能听到福州鱼丸担的鼓碗声”。这句古民谚的“福州”,当指福山脚下之长乐福
州,该不是万寿桥福州。

八都一图岭利
下午,由韩桂生陪同上岭寺村。
陈省留下的古迹。(1)石门崖刻。从陈璧坊启程向南登山十五分钟,一块大石上
直刻“石门”二字,箩筺大小,楷书。上款“万历庚寅岁重九日”,下款“前兵
部侍郎陈省书”。这是陈省于万历十八年庚寅(1590)题刻的。古驿道两旁巨石
嶙峋,人们行走其间,犹如从一扇又一扇的石门中穿过,村因名石门。万历十五
年丁亥,陈省开始在此为其父修筑墓道,修整山路,用规格条石(宽约40公分,
长一米左右)铺设补齐驿道。此前这段驿道经过题字磹前,万历十五年改经磹后
,用整齐石阶铺砌(现圮)。铺到岭寺村过溪处,距其父墓尚有三华里停止。据
传其甥说舅曰“每年祭墓走一回,何必动用大本钱”。陈省回答,“路是独家铺
,铺路大众走。我本来就打算铺过官路这一段,折进独家墓道一段当然可以将就
”。(2)墓道。从石门登上山坪,可以望见岭寺村。就在山坪平坦地段,建起墓
道,从北至南,迎面荸荠顶八棱石旗杆、石虎、石羊、石马各一对,文武翁仲一
对。中立神道碑,高度规制与古槐双溪神道碑相同。碑西侧路旁建石亭两间,供
来往行人歇息。现存旗杆和石亭残柱数段。石兽翁仲被盗,有人说被盗卖在深圳
。(3)“松楸在望”崖刻。石门岭墓道前上方一箭之地,驿道东侧一处峭壁高崖
之上,镌刻四个大字“松楸在望”落款“孤陈省书”。在此可以遥望陈省父陈大
濩墓之松楸。墓在马鞍山,崇山环抱之间涌起一峦,穴称“仰天田螺出坞”。
韩桂生一路说着“金在佛婆龛,银在鸭母坑”的故事,不觉来到岭寺庄访问陈后
门(人名),同岭寺四五位乡亲座谈。10月2日岭寺新村洪水入屋,淹上新村排屋
地面以上154公分。山村被水淹,不敢张扬,怕人笑话。这排新村前埕临田,埕与
田之间一条横沟排水出左边桥洞,历来排水通畅,再大的洪水可以从石桥面上淌
过。近年路面垫高一米多,原石桥面本应设计连拱多孔拱桥,可是采取石桥面两
侧砌石,中间“高填土”处理。原有桥洞排水不畅时要淹高一米多才能淌过路面
。这次洪水上屋,一因雨急,二因筑路堵住过水断面,三因原有桥洞被树枝堵塞
。
岭寺,雅称岭利,与石门山、岭兜、硋窑,四村同属八都一图。岭利境称“灵泽
境”,境宫在这排新村左前方“过溪路”边,已圮,基存。原有玄帝庙在灵泽境
宫对面,民间传说玄帝“水神把水口”。
岭利莲石宫
莲石宫,相传始建于南宋理宗宝庆年间(1225-1227),原名莲石院。但现存最早
石刻只有崇祯癸未年(1643)的门额,镌“护国仙府”,俗称“帝爷寺”,主祀
张大帝和驾前薛司令。帝爷出巡坐四抬銮驾,侯爷级,当地称之“清显侯”。薛
七爷高个子,“能治病、除妖、灭怪”。乾隆间驱除瘟疫立功,高升为“司令”
。解放前每年冬至前谢年,石门、硋窑、岭寺三村(岭兜村已圮)刘韩余陈周五
姓信士隆重供奉。大凡祭祀活动和修缮投工投资,岭寺村占大份,地理优势使然
。猪头、羊羔、斋、鸭蛋(太平),一应供品排满大殿、前殿,甚至宫前田地上
都摆设供桌。
乡老介绍:莲石宫古迹始建于宋代,崇祯之前,正殿只是一座,跨“长福驿道”
建筑,驿道从庙廊穿过,路下天井和围墙。庙廊两头门洞平素常开,门框上横架
着石刻鳄鱼。明末崇祯年间添建前座和宫前“弓池箭桥”以后,驿道改从庙前绕
过。
莲石宫正面朝着眠牛峰(又曰飞凤岗)。正德六年(1511),刘则和安葬眠牛峰
,地师称可出二品官贵。墓与莲石境对视,相安无话。崇祯癸未年(1643)莲石
宫增建前座,前墙临溪处挖月爿形放生池,溪水长流不息,正门池上架桥直通对
岸,设计雄伟壮观。
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民间有说刘则和墓葬于眠牛吉地,后世必将有正二品部堂
大官,坐八抬大轿(八座銮),莲石境帝爷(侯爷)级只有四抬中轿,要向八座
銮参拜。这事使帝爷焦虑万分,经常“使愆”董头脱口道出内心之不安。崇祯初
,就有大施主周某、余某,为缘首,扩建前座,设计放生池犹如满弓,正门架石
桥如箭,直射眠牛心窝,不给刘家出大官。刘家智叟出面商阻不止,递呈福建布
司【注1】,与莲石境帝爷寺阴阳斗讼(打官司)。
对簿公堂之日,莲石境总理余应秋穿戴帝爷皂靴,内穿帝爷蟒袍,外套布衣上堂
。布司问莲石境总理曰:“莲石境供什么神?”余应秋答:“五福张大帝”。问
“是正神还是淫祀”,余反问“正神怎样?淫祀怎样?”“若是真神,当知本督
今天身揣是何正果”。答“大人身揣金观音一尊,重一斤四两”。布司一愣,内
心暗服。即劝刘家绅耆宿老“风水也靠地头神庇佑,双方修好为妙。如若不服,
告到京师也必如此问断”。豪绅口服心不服,暗地里向石匠行贿,帝爷使愆,刘
家损幼丁数人,自认晦气,意气稍息。石匠受人钱财替人消灾,原设计平桥直射
眠牛心窝,桥高路低,垫二层石阶。后来改平桥为微拱桥,大门过桥半截之后下
垂至路,免用二层石阶。这样好比把直的箭改为弯的箭,射程不远且削弱了穿击
力,结果没有射着牛心窝,只把牛腿射伤,传说刘家后代出跛脚知县,还是七品
芝麻官不断。
听着这则故事,耳边响着一个既熟悉又崇敬的名字刘则和,是否就是我心敬的刘
则和,决计看看墓葬的刻名有否同音不同人,时间是否相符。
陈后门先生放下农活,与韩桂生二人带领我前往考察。途经莲石宫时,再次仔细
端详桥板石上笔力老练内涵丰富的刻字“周家钧真红龙,年年四季平安”,“余
应秋奉九两九钱”。这说明造桥时,周余二人是大施主。余应秋,岭寺人,后裔
迁长邑东关岭口。
进入莲石宫大门,后门先生指着内门额说“这方石匾就是扩建前座时立的”。大
字从右至左横刻“护国仙府”,上款可见“癸未”,上方帝号看不清。后门搬来
八仙桌,垫上二张骨排椅,麻利地登上观看,说是“崇祯癸未”。见那动作利索
,动问他出生“四柱”,随口答应“七十六岁属马(1930庚午)七月廿一日辰时
”。韩桂生先生上午说过“我名桂生,字孙钜,1936年丙子十二月廿九日未时生
”。两人都十分爽快,毫无“隐私”迟疑。走在一起,没有丝毫隔碍。后门引我
走近莲石供坛,这坛就建在莲石磹上。他指着一尊手持缘簿的塑像说,这尊便是
余应秋。他生前为建桥而吃官司奔走劳苦,死后张大帝封他“勾通阴阳两界总理
”。现存重修石碑十余面,都是清顺治之后的。既是宋代古建,早年石碑哪里去
了?原来这里今天看来偏僻,而过去是长福交通要道,日过百匹马、千担伕,倭
寇过境,每付一炬,洗劫村庄,居民走避,荒凉冷落过后,再度修整之时,一般
农民文物观念淡薄,残碑断碣即作砌筑石料使用。
一说莲石宫原建在岭兜村韩厝亭。一日,香炉不翼而飞,却在岭寺莲石磹上端端
正正放着,因此便在岭寺“分炉”建殿。岭兜莲石宫随着村庄衰落而圮。这只香
炉成为稀世文物,早年被石门疯癫残疾人“耳聋俊”掖去,又掖回。2000年终于
被文物贩子盗去。箭桥之上,是否建有桥亭,待后考察。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小黑屋|Archiver|福建社團理事會

GMT+8, 2024-4-26 19:35 , Processed in 0.05270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